
洁己:以自律为镜,照见生命的澄明
“洁己”二字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对生命状态的深刻叩问。它不仅是外表的整洁,更是心灵的拂拭;不是孤高的标榜,而是向内求索的修行。古人云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正是以自洁为刃,剖开浮华表象,直面本心的澄澈。洁己者,必先克己。欲望如野马,稍纵则难收。王阳明少年时格竹七日,终悟“破山中贼易,破心中贼难”;颜回身居陋巷,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,皆因以心为镜,不使尘埃落定。这种自律非为束缚,恰是给精神开辟一方净土,让思想得以自由生长。洁己更需诚己。曾国藩晚年以“悔缺斋”自警,将日记公之于众,任人评点其过。剥去伪装直面瑕疵的勇气,比追求完美更接近洁的本质。就像青铜器需经刮垢磨光才能显其纹饰,人亦须在自我审视中剥离虚妄,方见真我质地。当代社会纷扰尤甚,洁己的意义愈发凸显。信息洪流中,多少人被舆论裹挟、被物欲绑架?陶渊明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的选择,在今日化为对初心的坚守——拒绝让灵魂蒙尘,才能在浮躁中保持清醒。如莲出淤泥,洁己者以自律为根,终将绽放精神的清香。洁己之道,实为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对话。它不追求无菌般的纯粹,而是在承认局限的前提下,始终保有擦拭镜台的自觉。当一个人能于喧嚣中听见自己良知的低语,便是触摸到了生命最本真的高贵。